写在前面
面对考研,招生的学校开始反押题,相较于这种反套路的套路,热点时事的考题是不确定的,那么基础题的得分更加重要,重视课本,识于微处,从考生的要角度出发,备考时要更加注重对参考书目的整体把握,对书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从真题入手,分析出题类型,答题规律,牢牢抓住基础分。
01 理论真题重现
浙江农林大学的考研真题可以追溯到2007年,但是在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分成专硕和学硕,考题也有了区分,所以在2015年之后的真题参考价值更大。
前几年真题可以从学校的官网进行下载,但自2019年学校官网不再公布真题,只能靠学长学姐的回忆对考题进行了解,所以这边就以2018年的真题作为参考,进行真题分析。
02 试卷结构解析
题型结构分析
题型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客观题的题量比较大,一般情况是论述题的最后一道题是主观题,总体而言,论述题的题目答案设计的范围比较广,作答的内容多,且最后一道题需要结合案例和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作答,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案例融会贯通。
内容结构分析
全卷小题大题一共35道,其中就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这本书的相关考题是高达11道,结合时事1道,一共12道,相当于一半的题目与这本书相关。此外单纯考察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题目就有8题,贯穿在四种题型中,还有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考察的论述题,其中在选择题中的留园平面图,论述题中作图题,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史占到很大的比重。园林设计和西方园林的考题占比较少,但是基础题还是很好拿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园林中日本园林的题目也多次出现。
03 试卷答案解析
一、 名词解释部分
1.花石纲: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宋代的皇家园林 P279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典故+举例
参考答案:“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组, 一组谓之一"纲"。花石纲是宋徽宗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料和花木,特设专门机构“应奉局”于平江(今苏州),并且委派朱主管应奉局及“花石纲”事务。现存的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是花石纲遗物。
2.枯山水
考点定位:《西方园林》日本园林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案例
参考答案:枯山水又称枯山庭,出现于室町时代,一般是由白砂和石组组成,用白砂代表河流,石头代表山体,模拟自然界中的大山大河,是内涵的抽象美的表现。例如龙安寺石庭。
3.疏水之去游,察源之来历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参考答案:理水首先要沟通水系,即“疏水之去油,察源之来历”,切忌水出无源,或死水一潭。比如扬州瘦西湖水系。
4.顺势辟路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
参考答案:“顺势辟路”的含义分两层,第一层是指道路的设计应当与地形巧妙地结合,路折因遇岩壁,路转因交峰回。第二层是指“顺势”就要分析园景的序列空间构图的游览形势,“因势利导”,“构园得体”。
5.理想绿地模式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绪论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提出者+定义+案例
参考答案:理想绿地模式是西方工业化浪潮中作为解决城乡结构规划手段提出来,其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早在1829年,拉顿就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伦敦地区提出了以双层换装绿地围绕伦敦城区来控制城市膨胀的理想绿地模式,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城市中配置中心公园,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环城绿地,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蔓延成片。先后建成的田园城市为莱奇沃斯和韦尔温。
6.城市黄线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二章第一节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作用
参考答案: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加以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城市黄线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转。
二、 单项选择部分
1.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名园之一
考点定位:《西方园林》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B。
埃斯特庄园、 维兰德里庄园、 兰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都是文艺复兴时期 的庄园,但是维兰德里庄园不属于三大名园之一。
2. 以下哪句诗句不是形容拙政园的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五章第四节
答案解析:A。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绿杨白鹭皆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沧浪亭的对联,可知答案。
3. 日本庭园三大类型不包括
日本园林的主要形式是筑山庭、平庭、茶庭,枯山水只是筑山庭中的一种。筑山庭又叫山水庭,是用第十高差或以人工筑山引入水流,加工成逼真的山水风景,筑山庭因为要表现山岭,湖池,海岸,河流的景观,故而面积较大,偏写实,另一种是枯山庭,在狭小的庭园里,将大山大水凝缩,用白砂表现海洋,瀑布或溪流,偏写意。
4. 岭南园林中建筑、宗祠、园林结合最好的是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九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C。
梁园总体规划的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的巧妙合理的组合,不落一般宅园的俗套,园林设计以狸石石景和水景见长,收罗英德、太湖等奇石。
5.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殿春”是____ 内的一处景点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七节
殿春。网师园西面的“殿春移”与主景区之间仅一墙之隔,是辅助空间中之最大者。正厅为书斋“殿春”,位于长方形庭院之北,院南有清泉“涵碧”及半亭“冷泉”。院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时节,惟有这里“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而命名景。
6. 下面哪项不属于园林设计依据的是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一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常识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D。
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分别是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功能需求,经济条件,所以不属于园林设计依据的就是设计师风格。
7. 读图并指出该图为_________江南私家园林的平面图
答题方法:识图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园重点在上方,山水格局在上方,网师园的山水在西部,小盘谷的平面是左右相错开,留园的山水在上方,但是入口处曲折变化,因此此平面可推测为个园。
个园虽小而用地却十分紧凑,空间有障隔通透的变化,主次分明。山石、建筑分别相对集中在水池的两岸,隔水相映成趣。水面的大小、假山的高度建筑物的体拟此三者比较协调,因而园林具有一种亲切的尺度。
8. 以下哪个不属于园林布局的原则
园林布局基本原则有构园有法,法无定式;功能明确,组景有方;因地制宜,景以境出;掇山理水,理及精微;建筑经营,时景为精;道路系统,顺势通畅;植物造景,四时烂漫。主次分明、自成系统是是在园林设计中的水系设计要求。
9. 以下哪个不属于园林水系设计的要点
掇山理水,理及精微是园林布局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水设计要求包括主次分明,自成系统;水岸溪流,曲折有致;阴阳虚实,湖岛相间;山因水活,水因山转。
10. 在公园设计施工图阶段,种植设计常用的图纸比例为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五章第二节
植物种植设计的图纸比例常用1:200或1:500,其中花卉图案布置图比例可为1:50或1:100。
11. 以下哪个不属于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
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有山水为主,建筑配合;统一中求变化,对称中有异象;对景顾盼,借景有方。主客分明,遥相呼应,是在掇山设计的要点。
12. 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闭合度的大小与风景艺术价值有关,一般来说四周景物高度与空间的长宽比在___之间具有合适的视距,令人感到有美的效果
答案解析:B。
据统计,大型物象,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物象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的3倍,由此可知B选项是最合适的答案。
13.假如Ag1 为公园绿地面积;Ag2 为生产绿地面积;Ag3 为防护绿地面积;Ag4 为附属绿地面积;Ag5 为其它绿地面积,则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总面积为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三节
答案解析:D。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不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而防护绿地中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不纳入建设用地范围,所以参与到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总面积的是公园绿地面积和生产绿地面积。
14. 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下列哪一种描述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二节
答题方法:排除法
对于珍稀濒危植物,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恢复适生环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迁地保护时可以建立植物园和有计划地建立重点物种的资源圃或基因库,建立和完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质。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15. 街旁绿地的绿地率应不小于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
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带状游园的宽度宜大于12m,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5%。
16. 在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安静游览区人均游览面积左右较为合适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五章第一节
在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安静游览区中,为达到良好的观赏游览效果,要求游人在区内分布的密度较小,以人均游览面积100m/人左右较为合适。
17.在居住区绿地中,公共绿地由哪些绿地组成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第一节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18. 在道路绿化中,分车带绿化在组织交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分车带设置条数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道路绿地断面,那么既能分隔上下机动车车流,又能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绿地断面是
答题方法:基础题
四板五带式道路是在三板四带式道路的基础上,利用一条绿化带将快车道分为上下行,且可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三、问答题部分
1.寺庙园林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案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第四节
答题方法:原因(主观+客观)+特点+举例
参考答案:
原因:从客观发展的角度,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局面正是各种宗教易于盛行的温床,思想的解放也为外来和本土成长。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千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道教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正符合千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留恋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流行,同时也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利用而兴盛起来。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特点: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①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南北朝的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往往把自己的邸宅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原居住用房改造成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的用房,宅园则原样保留为寺院的附园。例如宝光寺。②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例如景乐寺。③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例如灵隐寺。
2.英国风景式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异同。
答题方法:英国式风景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相同点+不同点
(1)英国风景式园林:借助自然的形式美,加深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将表现自然美作为造园的最高境界。①在相地选址上,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大多是过去皇家或者贵族的规则式园林改造而成的。②在园林布局中尽可能避免与自然的冲突,更多地运用弯曲的园路、自然式是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形成与园外的自然相融合的园林空间,彻底消除园林内外的景观界限。③造园要素为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地形上 使用哈哈墙代替环绕花园的高大围墙,消除界限。水体上,少有动水景观,多用以自然形态的水池,构成水镜面般的静水效果。建筑是将风景画画家们杜撰的点缀性建筑物引入园林,大多毫无实用功能,有的可供园中小憩,也会有岩石假山,石碑等等建筑小品。植物方面,有疏林草地,有林荫大道, 也会采用孤植、丛植、片植 等形式进行树木配置,形成乔木、灌木与草地的结构。
(2)中国古典园林:①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尽管历朝历代因国势的盛衰、经济力量的高下,园林规模特别是皇家园林亦相应地呈现为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总的说来,由大而小的趋向是明显的。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均极其宏大,上林苑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朝开始,园林的规模逐渐趋于缩小,是由大到小的第一个明显的转折。明代到清初,园林再趋于缩小,则是第二个明显的转折。即使像避暑山庄、圆明园那样的大型园林,其规模亦远不能与汉唐的上林苑、西苑相比拟。②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率皆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登高,高瞻远眺而求得“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朝以后,城市园林兴盛,园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亦相应地转化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模拟,重视借景则是“高瞻远眺"的传统的余绪。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隔园林空间而形成庭园和庭院,园景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质”的效果,即所谓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③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大体说来,先秦两汉是对大自然风景的写实菇仿,两晋南北朝到宋代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阶段,元以后则是写意山水园林为主流的阶段。④园林的范山华水,早期为单纯地”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元明以后,除了通过直观的方式,还借助于意境的联想来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如果更加概括地加以表述,可以这样说,早期的园林是以“自然化”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为“人工化”“诗化”、“画化”所取代,到晚期则演变为以“人工化”为主了。⑤园林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早期园林的建筑物是简单地散置在山水环境之中,两晋南北朝到清初则自觉地把建筑布局与山水环境的经营联系起来,以求得两者融揉谐调的造景效果,但建筑物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环境之中,造园的自然诸要素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清中叶以后,普遍出现以建筑物来围合、划分山水环境,或者在建筑环境中经营山水风景的情况,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前大为增加,妙造自然的主旨多少有所削弱。
(3)比较:相同点:①都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想要和自然和谐相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造园要素都是地形,水体,建筑,和植物四要素。③在造园过程中会运用一些借景、障景、隔景的手法。
不同点:①在选择地址时,中国古典园林有多种选择,皇家园林多在广阔的区域,私家园林位于府邸内部,寺观园林有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等等,英国风景式园林是过去的皇家或者贵族的规则式园林进行改造的。②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根据园林的性质的不同可以设置自然式也可以设置规则式,但是在英国风景式园林中没有明显的轴线或者规则对称的构图。③水体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园林中,静水、动水或有其一,或二者兼得。英国风景式园林少有动水,多为静水。④建筑方面,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互配合,具有实用功能,也可以引导视线,形成视线焦点,但是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建筑多为装饰性建筑,或者园中小憩。
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三远、水的三远各有论述,分别是什么?
答案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解释
(1)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给人以清明感,深远给人以重晦感,平远给人以仲融飘渺感。
(2)水的三远:旷远、幽远与迷远。“聚者辽阔,散则萦洄,前者旷观,后者微观”。“近岸旷水,旷阔遥山,有烟雾”。“一片大明,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为幽远”。
4.园林设计中,“对比手法”主要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方法:解释+举例
园林设计中,对比手法主要应用与空间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藏露对比,高低对比,曲直对比等。
空间对比:苏州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利用对比,将入口与园内空间构成强烈的反差。
疏密对比:园林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植有疏林,密林与草地的不同使用。
虚实对比: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虚实相映。
藏露对比:留园的漏窗,既可以看见园内的景色,又看不清楚,藏与露之间把握得当。
高低对比:佛香阁与周边的其他建筑处于高低不同谓之,属于高低对比,突出佛香阁的高大。
曲直对比: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道路系统,有曲有直,分割出不同的空间,营造多样的空间效果。
5.楔状绿地和绿心状绿地布局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二节
答题方法:定义+特点+作用+举例
(1)楔状绿地布局: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入城市内的由宽变窄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一般与城市的放射交通线,河流水系、起伏山体等因素结合并考虑市郊农田、防护林布局,形成楔形绿地布局,需要考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便于城市外围气流的进入。特点是形式呈放射状。作用是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对改善城市艺术面貌、形成人工和自然邮寄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也有重要作用。比如合肥市外围的楔状绿地布局。
(2)绿心状绿地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大片中央绿地,称为“绿心”“绿肺”,特点是在用大片中央绿地取代拥挤、密集、喧闹的传统城市中心区。作用是有效地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和游憩空间。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
6.市域绿地布局的价值取向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定义+类型+优点
(1)市域绿地是指在整个市域范围内,所有自然、人工绿化的区域,包括森林、水域、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以农业生产为主是耕地、园地、林地、果园、牧草地等。
(2)市域绿地布局的方法分为为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以绿地功能为主导的,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和以景观生态学为主导的四种。
(3)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布局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城市生态特征协调,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绿地综合效益,规划区的原有自然格局能得到较好的保护。适用于自然生态特征明显的城市。以绿地功能为主导的布局方法能促进绿化与土地使用在功能上的联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景观的最佳布局方式,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布局方法能较好地顺应城市协调发展的需求,建设适应并促进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适用于城市空间结构明显、城市建筑颇具特色的城市。以景观生态学为主导的布局方法是充分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园林,对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进行优化配比与构建,使城市绿地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均匀分布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能较好地发挥各景观要素的生态效益。
四、论述题部分
1.举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特点。
答题方法:第一点,说明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第二点分别简单说明三大园林体系的特点。第三点,着重详细说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特点,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各类园林的案例说明。
2.请从拙政园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选择五个园林局部,综合运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鸟瞰图五种方式绘制草图,结合草图分别论述对景、借景等至少五种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
答题方法:第一点,记住江南私家园林的平面图,以及园内节点的部分节点,并绘制草图。第二点,造景艺术手法有对景,借景,障景,框景,添景等,根据有运用到这些造景艺术手法的园林进行绘制草图。第三点,解释,结合草图和造景艺术手法,解释造景手法应用的优点或者可以达到的效果。
3.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分析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答题方法:第一点解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点,结合给出的话提现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中的生态性。第三点,举例说明生态性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22 南京上林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写在前面
面对考研,招生的学校开始反押题,相较于这种反套路的套路,热点时事的考题是不确定的,那么基础题的得分更加重要,重视课本,识于微处,从考生的要角度出发,备考时要更加注重对参考书目的整体把握,对书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从真题入手,分析出题类型,答题规律,牢牢抓住基础分。
01 理论真题重现
浙江农林大学的考研真题可以追溯到2007年,但是在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分成专硕和学硕,考题也有了区分,所以在2015年之后的真题参考价值更大。
前几年真题可以从学校的官网进行下载,但自2019年学校官网不再公布真题,只能靠学长学姐的回忆对考题进行了解,所以这边就以2018年的真题作为参考,进行真题分析。
02 试卷结构解析
题型结构分析
题型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题、论述题。客观题的题量比较大,一般情况是论述题的最后一道题是主观题,总体而言,论述题的题目答案设计的范围比较广,作答的内容多,且最后一道题需要结合案例和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作答,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案例融会贯通。
内容结构分析
全卷小题大题一共35道,其中就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这本书的相关考题是高达11道,结合时事1道,一共12道,相当于一半的题目与这本书相关。此外单纯考察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题目就有8题,贯穿在四种题型中,还有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考察的论述题,其中在选择题中的留园平面图,论述题中作图题,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史占到很大的比重。园林设计和西方园林的考题占比较少,但是基础题还是很好拿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园林中日本园林的题目也多次出现。
03 试卷答案解析
一、 名词解释部分
1.花石纲: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宋代的皇家园林 P279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典故+举例
参考答案:“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组, 一组谓之一"纲"。花石纲是宋徽宗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料和花木,特设专门机构“应奉局”于平江(今苏州),并且委派朱主管应奉局及“花石纲”事务。现存的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是花石纲遗物。
2.枯山水
考点定位:《西方园林》日本园林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案例
参考答案:枯山水又称枯山庭,出现于室町时代,一般是由白砂和石组组成,用白砂代表河流,石头代表山体,模拟自然界中的大山大河,是内涵的抽象美的表现。例如龙安寺石庭。
3.疏水之去游,察源之来历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案例
参考答案:理水首先要沟通水系,即“疏水之去油,察源之来历”,切忌水出无源,或死水一潭。比如扬州瘦西湖水系。
4.顺势辟路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
参考答案:“顺势辟路”的含义分两层,第一层是指道路的设计应当与地形巧妙地结合,路折因遇岩壁,路转因交峰回。第二层是指“顺势”就要分析园景的序列空间构图的游览形势,“因势利导”,“构园得体”。
5.理想绿地模式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绪论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提出者+定义+案例
参考答案:理想绿地模式是西方工业化浪潮中作为解决城乡结构规划手段提出来,其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早在1829年,拉顿就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伦敦地区提出了以双层换装绿地围绕伦敦城区来控制城市膨胀的理想绿地模式,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城市中配置中心公园,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环城绿地,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蔓延成片。先后建成的田园城市为莱奇沃斯和韦尔温。
6.城市黄线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二章第一节
答题思路:解字析意→定义+作用
参考答案: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加以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城市黄线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转。
二、 单项选择部分
1.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名园之一
考点定位:《西方园林》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B。
埃斯特庄园、 维兰德里庄园、 兰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都是文艺复兴时期 的庄园,但是维兰德里庄园不属于三大名园之一。
2. 以下哪句诗句不是形容拙政园的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五章第四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A。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绿杨白鹭皆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沧浪亭的对联,可知答案。
3. 日本庭园三大类型不包括
考点定位:《西方园林》日本园林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A。
日本园林的主要形式是筑山庭、平庭、茶庭,枯山水只是筑山庭中的一种。筑山庭又叫山水庭,是用第十高差或以人工筑山引入水流,加工成逼真的山水风景,筑山庭因为要表现山岭,湖池,海岸,河流的景观,故而面积较大,偏写实,另一种是枯山庭,在狭小的庭园里,将大山大水凝缩,用白砂表现海洋,瀑布或溪流,偏写意。
4. 岭南园林中建筑、宗祠、园林结合最好的是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九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C。
梁园总体规划的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的巧妙合理的组合,不落一般宅园的俗套,园林设计以狸石石景和水景见长,收罗英德、太湖等奇石。
5.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殿春”是____ 内的一处景点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七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A。
殿春。网师园西面的“殿春移”与主景区之间仅一墙之隔,是辅助空间中之最大者。正厅为书斋“殿春”,位于长方形庭院之北,院南有清泉“涵碧”及半亭“冷泉”。院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时节,惟有这里“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而命名景。
6. 下面哪项不属于园林设计依据的是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一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常识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D。
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分别是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功能需求,经济条件,所以不属于园林设计依据的就是设计师风格。
7. 读图并指出该图为_________江南私家园林的平面图
考点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七章第七节
答题方法:识图题
答案解析:C。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园重点在上方,山水格局在上方,网师园的山水在西部,小盘谷的平面是左右相错开,留园的山水在上方,但是入口处曲折变化,因此此平面可推测为个园。
个园虽小而用地却十分紧凑,空间有障隔通透的变化,主次分明。山石、建筑分别相对集中在水池的两岸,隔水相映成趣。水面的大小、假山的高度建筑物的体拟此三者比较协调,因而园林具有一种亲切的尺度。
8. 以下哪个不属于园林布局的原则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A。
园林布局基本原则有构园有法,法无定式;功能明确,组景有方;因地制宜,景以境出;掇山理水,理及精微;建筑经营,时景为精;道路系统,顺势通畅;植物造景,四时烂漫。主次分明、自成系统是是在园林设计中的水系设计要求。
9. 以下哪个不属于园林水系设计的要点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A。
掇山理水,理及精微是园林布局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水设计要求包括主次分明,自成系统;水岸溪流,曲折有致;阴阳虚实,湖岛相间;山因水活,水因山转。
10. 在公园设计施工图阶段,种植设计常用的图纸比例为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五章第二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D。
植物种植设计的图纸比例常用1:200或1:500,其中花卉图案布置图比例可为1:50或1:100。
11. 以下哪个不属于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C。
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有山水为主,建筑配合;统一中求变化,对称中有异象;对景顾盼,借景有方。主客分明,遥相呼应,是在掇山设计的要点。
12. 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闭合度的大小与风景艺术价值有关,一般来说四周景物高度与空间的长宽比在___之间具有合适的视距,令人感到有美的效果
考点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排除法
答案解析:B。
据统计,大型物象,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物象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的3倍,由此可知B选项是最合适的答案。
13.假如Ag1 为公园绿地面积;Ag2 为生产绿地面积;Ag3 为防护绿地面积;Ag4 为附属绿地面积;Ag5 为其它绿地面积,则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总面积为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D。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不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而防护绿地中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不纳入建设用地范围,所以参与到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总面积的是公园绿地面积和生产绿地面积。
14. 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下列哪一种描述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二节
答题方法:排除法
答案解析:A。
对于珍稀濒危植物,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恢复适生环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迁地保护时可以建立植物园和有计划地建立重点物种的资源圃或基因库,建立和完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质。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15. 街旁绿地的绿地率应不小于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B。
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带状游园的宽度宜大于12m,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5%。
16. 在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安静游览区人均游览面积左右较为合适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五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D。
在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安静游览区中,为达到良好的观赏游览效果,要求游人在区内分布的密度较小,以人均游览面积100m/人左右较为合适。
17.在居住区绿地中,公共绿地由哪些绿地组成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细节题
答案解析:B。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18. 在道路绿化中,分车带绿化在组织交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分车带设置条数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道路绿地断面,那么既能分隔上下机动车车流,又能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绿地断面是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基础题
答案解析:C。
四板五带式道路是在三板四带式道路的基础上,利用一条绿化带将快车道分为上下行,且可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三、问答题部分
1.寺庙园林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案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第四节
答题方法:原因(主观+客观)+特点+举例
参考答案:
原因:从客观发展的角度,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局面正是各种宗教易于盛行的温床,思想的解放也为外来和本土成长。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千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道教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正符合千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留恋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流行,同时也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利用而兴盛起来。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特点: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①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南北朝的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往往把自己的邸宅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原居住用房改造成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的用房,宅园则原样保留为寺院的附园。例如宝光寺。②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例如景乐寺。③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例如灵隐寺。
2.英国风景式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异同。
答案定位:《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第四节
答题方法:英国式风景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相同点+不同点
参考答案:
(1)英国风景式园林:借助自然的形式美,加深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将表现自然美作为造园的最高境界。①在相地选址上,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大多是过去皇家或者贵族的规则式园林改造而成的。②在园林布局中尽可能避免与自然的冲突,更多地运用弯曲的园路、自然式是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形成与园外的自然相融合的园林空间,彻底消除园林内外的景观界限。③造园要素为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地形上 使用哈哈墙代替环绕花园的高大围墙,消除界限。水体上,少有动水景观,多用以自然形态的水池,构成水镜面般的静水效果。建筑是将风景画画家们杜撰的点缀性建筑物引入园林,大多毫无实用功能,有的可供园中小憩,也会有岩石假山,石碑等等建筑小品。植物方面,有疏林草地,有林荫大道, 也会采用孤植、丛植、片植 等形式进行树木配置,形成乔木、灌木与草地的结构。
(2)中国古典园林:①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尽管历朝历代因国势的盛衰、经济力量的高下,园林规模特别是皇家园林亦相应地呈现为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总的说来,由大而小的趋向是明显的。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均极其宏大,上林苑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朝开始,园林的规模逐渐趋于缩小,是由大到小的第一个明显的转折。明代到清初,园林再趋于缩小,则是第二个明显的转折。即使像避暑山庄、圆明园那样的大型园林,其规模亦远不能与汉唐的上林苑、西苑相比拟。②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率皆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登高,高瞻远眺而求得“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朝以后,城市园林兴盛,园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亦相应地转化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模拟,重视借景则是“高瞻远眺"的传统的余绪。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隔园林空间而形成庭园和庭院,园景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质”的效果,即所谓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③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大体说来,先秦两汉是对大自然风景的写实菇仿,两晋南北朝到宋代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阶段,元以后则是写意山水园林为主流的阶段。④园林的范山华水,早期为单纯地”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元明以后,除了通过直观的方式,还借助于意境的联想来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如果更加概括地加以表述,可以这样说,早期的园林是以“自然化”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为“人工化”“诗化”、“画化”所取代,到晚期则演变为以“人工化”为主了。⑤园林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早期园林的建筑物是简单地散置在山水环境之中,两晋南北朝到清初则自觉地把建筑布局与山水环境的经营联系起来,以求得两者融揉谐调的造景效果,但建筑物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环境之中,造园的自然诸要素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清中叶以后,普遍出现以建筑物来围合、划分山水环境,或者在建筑环境中经营山水风景的情况,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前大为增加,妙造自然的主旨多少有所削弱。
(3)比较:相同点:①都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想要和自然和谐相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造园要素都是地形,水体,建筑,和植物四要素。③在造园过程中会运用一些借景、障景、隔景的手法。
不同点:①在选择地址时,中国古典园林有多种选择,皇家园林多在广阔的区域,私家园林位于府邸内部,寺观园林有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等等,英国风景式园林是过去的皇家或者贵族的规则式园林进行改造的。②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根据园林的性质的不同可以设置自然式也可以设置规则式,但是在英国风景式园林中没有明显的轴线或者规则对称的构图。③水体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园林中,静水、动水或有其一,或二者兼得。英国风景式园林少有动水,多为静水。④建筑方面,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互配合,具有实用功能,也可以引导视线,形成视线焦点,但是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建筑多为装饰性建筑,或者园中小憩。
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三远、水的三远各有论述,分别是什么?
答案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解释
参考答案:
(1)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给人以清明感,深远给人以重晦感,平远给人以仲融飘渺感。
(2)水的三远:旷远、幽远与迷远。“聚者辽阔,散则萦洄,前者旷观,后者微观”。“近岸旷水,旷阔遥山,有烟雾”。“一片大明,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为幽远”。
4.园林设计中,“对比手法”主要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定位:《园林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答题方法:解释+举例
参考答案:
园林设计中,对比手法主要应用与空间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藏露对比,高低对比,曲直对比等。
空间对比:苏州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利用对比,将入口与园内空间构成强烈的反差。
疏密对比:园林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植有疏林,密林与草地的不同使用。
虚实对比: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虚实相映。
藏露对比:留园的漏窗,既可以看见园内的景色,又看不清楚,藏与露之间把握得当。
高低对比:佛香阁与周边的其他建筑处于高低不同谓之,属于高低对比,突出佛香阁的高大。
曲直对比: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道路系统,有曲有直,分割出不同的空间,营造多样的空间效果。
5.楔状绿地和绿心状绿地布局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二节
答题方法:定义+特点+作用+举例
参考答案:
(1)楔状绿地布局: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入城市内的由宽变窄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一般与城市的放射交通线,河流水系、起伏山体等因素结合并考虑市郊农田、防护林布局,形成楔形绿地布局,需要考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便于城市外围气流的进入。特点是形式呈放射状。作用是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对改善城市艺术面貌、形成人工和自然邮寄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也有重要作用。比如合肥市外围的楔状绿地布局。
(2)绿心状绿地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大片中央绿地,称为“绿心”“绿肺”,特点是在用大片中央绿地取代拥挤、密集、喧闹的传统城市中心区。作用是有效地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和游憩空间。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
6.市域绿地布局的价值取向
答案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第一节
答题方法:定义+类型+优点
参考答案:
(1)市域绿地是指在整个市域范围内,所有自然、人工绿化的区域,包括森林、水域、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以农业生产为主是耕地、园地、林地、果园、牧草地等。
(2)市域绿地布局的方法分为为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以绿地功能为主导的,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和以景观生态学为主导的四种。
(3)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布局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城市生态特征协调,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绿地综合效益,规划区的原有自然格局能得到较好的保护。适用于自然生态特征明显的城市。以绿地功能为主导的布局方法能促进绿化与土地使用在功能上的联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景观的最佳布局方式,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布局方法能较好地顺应城市协调发展的需求,建设适应并促进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适用于城市空间结构明显、城市建筑颇具特色的城市。以景观生态学为主导的布局方法是充分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园林,对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进行优化配比与构建,使城市绿地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均匀分布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能较好地发挥各景观要素的生态效益。
四、论述题部分
1.举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特点。
答题方法:第一点,说明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第二点分别简单说明三大园林体系的特点。第三点,着重详细说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特点,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各类园林的案例说明。
2.请从拙政园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选择五个园林局部,综合运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鸟瞰图五种方式绘制草图,结合草图分别论述对景、借景等至少五种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
答题方法:第一点,记住江南私家园林的平面图,以及园内节点的部分节点,并绘制草图。第二点,造景艺术手法有对景,借景,障景,框景,添景等,根据有运用到这些造景艺术手法的园林进行绘制草图。第三点,解释,结合草图和造景艺术手法,解释造景手法应用的优点或者可以达到的效果。
3.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分析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答题方法:第一点解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点,结合给出的话提现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中的生态性。第三点,举例说明生态性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