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先生于2022年7月15日23时12分在北京仙逝,享年90岁。
孟兆祯院士学养深厚,造诣精深。毕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民族传统,倡导“左图右画开卷有益,模山范水出户方精”,开创性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序列和造园理法“孟氏六涵”;学术巨著《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和《园衍》,成为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思想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集成。
中国有3000余年的园林发展史,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艺术承载了古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延承至今,古典园林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园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孟兆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践行者,首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建设的发起人和专家顾问组组长。六十余年来,孟兆祯院士一直坚守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和科研岗位,在研究实践中博采众长,总结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髓,巧妙地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出版了代表性著作《园衍》。
△《园衍》孟兆祯著
“昭昭文心孟兆祯院士学术成就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孟兆祯院士学术道路的开端,至桃李天下,传道授业,至孟兆祯学术成就的迸发期,学术思想的形成时期,集大成时期,引领我们一同探寻孟兆祯院士的学术之路,与昭昭文心。
第一部分:
沃土幼篁 严谨治学
孟兆祯先生出生于武汉,成长于重庆。出于对京剧的喜爱,1952年孟兆祯先生怀着读戏曲大学的梦想来到北京,然而当年戏曲不招生,他由此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的第二批学生。1956年孟兆祯先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第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孟兆祯先生在学科创建之初就与风景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见证了风景园林从专业创立到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并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
△1951年10月9日 造园组成立批文
“造园组”是与园林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这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部文件,文件上明确记载了造园组批复成立的时间,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新中国首个培养园林人才的教育组织造园组。
1952年,孟兆祯先生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进入造园专业学习,是“造园组”招收的第二批学生。
△造园组奠基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梁思成、汪菊渊、吴良镛、陈有民)
图片中的四位老先生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梁思成先生,汪菊渊先生,吴良镛先生,以及陈友民先生。
△1951-1953“园林学组”主要课程和师资一览表
△孟兆祯先生毕业照
图中为造园组最早的师资和课程计划表,第一批造园组的学生,以及去济南实习和相关同学的合影。
孟兆祯先生于1956年毕业。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告示
1951年由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造园组,在1956年进行了专业上的调整,由北京农业大学转至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之前的专业名称“造园组”,在北京林业大学变更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后建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是国内风景园林学科最早建立的院系。
孟兆祯先生随院系调整从北京农业大学迁至北京林学院,开始了他的园林科研教学以及学术的生涯。
△1956-1957年
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成立初期的主要教师人员表
风景园林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课程设置与师资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扩充。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先生堪当此誉。2022年是他90周岁诞辰,他这样总结自己:一生北京林大,一心风景园林。
孟兆祯先生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广泛地承担园林课程的教学任务,博中求精,并在山石研究领域攻坚求索,取得了突出成就。
长按识别 线上观展
Copyright © 2022 南京上林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先生于2022年7月15日23时12分在北京仙逝,享年90岁。
孟兆祯院士学养深厚,造诣精深。毕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民族传统,倡导“左图右画开卷有益,模山范水出户方精”,开创性提出以借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序列和造园理法“孟氏六涵”;学术巨著《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和《园衍》,成为以《园冶》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思想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集成。
中国有3000余年的园林发展史,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艺术承载了古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延承至今,古典园林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园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孟兆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践行者,首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建设的发起人和专家顾问组组长。六十余年来,孟兆祯院士一直坚守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和科研岗位,在研究实践中博采众长,总结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髓,巧妙地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出版了代表性著作《园衍》。
△《园衍》孟兆祯著
“昭昭文心孟兆祯院士学术成就展”,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孟兆祯院士学术道路的开端,至桃李天下,传道授业,至孟兆祯学术成就的迸发期,学术思想的形成时期,集大成时期,引领我们一同探寻孟兆祯院士的学术之路,与昭昭文心。
第一部分:
沃土幼篁 严谨治学
孟兆祯先生出生于武汉,成长于重庆。出于对京剧的喜爱,1952年孟兆祯先生怀着读戏曲大学的梦想来到北京,然而当年戏曲不招生,他由此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的第二批学生。1956年孟兆祯先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第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孟兆祯先生在学科创建之初就与风景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见证了风景园林从专业创立到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并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
△1951年10月9日 造园组成立批文
“造园组”是与园林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这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部文件,文件上明确记载了造园组批复成立的时间,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新中国首个培养园林人才的教育组织造园组。
1952年,孟兆祯先生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进入造园专业学习,是“造园组”招收的第二批学生。
△造园组奠基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梁思成、汪菊渊、吴良镛、陈有民)
图片中的四位老先生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梁思成先生,汪菊渊先生,吴良镛先生,以及陈友民先生。
△1951-1953“园林学组”主要课程和师资一览表
△孟兆祯先生毕业照
图中为造园组最早的师资和课程计划表,第一批造园组的学生,以及去济南实习和相关同学的合影。
孟兆祯先生于1956年毕业。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告示
1951年由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造园组,在1956年进行了专业上的调整,由北京农业大学转至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之前的专业名称“造园组”,在北京林业大学变更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后建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是国内风景园林学科最早建立的院系。
孟兆祯先生随院系调整从北京农业大学迁至北京林学院,开始了他的园林科研教学以及学术的生涯。
△1956-1957年
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成立初期的主要教师人员表
风景园林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课程设置与师资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扩充。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先生堪当此誉。2022年是他90周岁诞辰,他这样总结自己:一生北京林大,一心风景园林。
孟兆祯先生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广泛地承担园林课程的教学任务,博中求精,并在山石研究领域攻坚求索,取得了突出成就。
长按识别 线上观展